企業有使用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但由于種種原因,更傾向于購買而不是租賃,租賃方式可以根據不同需要有多種選擇。一些國家在工業機器人租賃方面的滲透率已經達到約30%,而我國目前只有4%左右,其中10萬元至100萬元區間的工業機器人滲透率還不到1%。
經過近期的宣傳推廣,山東諾博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試水工業機器人租賃業務并取得一定進展,企業負責人李正江董事長認為,未來租賃業務收入可能超過設備直接銷售獲得的收入,但該業務的良性運作仍需資本方、協會等多方抱團發展。
工業機器人租賃解決“潮汐訂單”難題
一些中小型企業面臨的棘手問題,一方面訂單有季節性,招工困難,另一方面希望使用工業機器人卻又沒有條件,缺乏資金和技術開展。工業機器人可采取融資租賃的方式,即由第三方為買家墊付設備資金,買家最終擁有設備所有權,定期向第三方合作伙伴還款,第三方從中賺取一定收益。另一種租賃方式即經營性租賃或許適合這些企業,買家無需設備所有權,只需要定期支付費用獲得設備使用權,像招聘工人一樣用工業機器人解決“潮汐訂單”問題。
“曾經有客戶咨詢了200萬元左右的單子,但一年之后我再遇到他,他表示還是沒有用上工業機器人。他的顧慮是一次性投入的資金量太大,而且不確定未來能解決多大問題,不愿意冒險去試驗。”我們常聽到周圍出現這樣的聲音,單個工業機器人至少能代替2名工人,回收周期一般為18個月至24個月,采取租賃方式的總成本增加10%至20%左右,但無需一次性占用大量資金,對于資金不充裕或者不愿意一次投入資金太大的企業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一些大企業如三一、富士康等有足夠的資金去按部就班地開展機器人頂替工人的業務,但部分中小企業可能由于資金、成本等客觀因素仍處于觀望階段,這些企業大量依靠人工,經常面臨潮汐式訂單,他們更希望在旺季訂單較多的時候租賃機器人,淡季訂單減少的時候停止租賃,不僅減少淡季人員工資的開支,也不影響旺季時按期交貨。
未來發展取決于多種因素
企業需要工業機器人,但又缺少資金或者不愿意一次性投入大量資金,這時如果有雙方認可的第三方公司一起合作,就能達成工業機器人租賃,租賃業務將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我們希望有第三方介入,促進工業機器人租賃業務的推廣,改變自己“釣到大魚但吃不下”的處境。
據了解,融資租賃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被譽為“核心產業”,由于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歐美融資租賃行業發展迅猛,為實體經濟作出了突出貢獻。武漢科技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董登新曾表示,歐美融資租賃業的發達,源于其政府支持、金融市場機制成熟,還有如稅收優惠、會計制度等行業制度完善等。“歐美發達國家企業機器設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也是歐美發達國家融資租賃發達的重要因素。”
